| ||||
江蘇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朱愛勛日前在《群眾》雜志2023年第5期發表署名文章:《加快產業改造升級 為擴大內需提供高質量供給》。
以下是文章全文: 加快產業改造升級,為擴大內需提供高質量供給 朱愛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人大十四屆一次會議都把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作為今年頭等任務進行部署。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作為全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制造強省、網絡強省建設,加快推動產業改造升級,積極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為擴大內需提供高質量供給,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一、調結構,著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統籌把握當前和長遠、全面和重點的關系,構建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梯次推進的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鞏固提升優勢產業。重點依托10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組織開展集群開放協作發展系列活動,探索實施一批群鏈企協同發展試點,推動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高端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紡織、軟件和信息服務、物聯網、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等10大優勢產業能級躍升,保持領先優勢,加快邁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二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加快制定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積極研究推動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無錫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蘇州國家級區塊鏈發展先導區建設,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等5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盡快成長為支柱產業。三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積極研究制定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相關規劃和政策,重點聚焦數字智能、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氫能與儲能、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基因與細胞、元宇宙等6大未來產業,建設一批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構建競爭新優勢、下好發展先手棋、搶占制高點。
二、促轉型,著力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開展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產品迭代。一是聚焦高端化,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以輕工、紡織等消費品行業和冶金、石化等原材料行業為重點,支持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持續改進產品質量和性能,提升品牌價值和知名度,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更加穩定、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二是聚焦智能化,深入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發布分行業實施指南,全面開展中小企業免費診斷,將12億元智改數轉資金下達到市縣,力爭再完成1萬家規上企業改造任務,新建智能工廠100家、智能車間400家、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00家、5G全連接工廠40家,上云企業總數超過45萬家,爭創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繼續辦好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物博會、軟博會等,營造數字化轉型濃厚氛圍。三是聚焦綠色化,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節能環保技改行動。全面實施《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發布工業重大低碳技術目錄,以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探索實施一批工業節能降碳示范工程。支持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清潔原料替代等綠色化改造,新建綠色工廠300家左右,打造一批國家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
三、強創新,著力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特別是在基礎薄弱環節和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攻關突破,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一是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支持現有2個國家級、12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為行業持續輸出關鍵共性技術。在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領域布局建設新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推動省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省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創新中心完善條件,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二是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面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關鍵基礎材料能力提升、工業軟件自主創新等一攬子行動計劃,研究細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制造工藝提升的實施方案,建立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庫,支持基礎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軟件企業與產業鏈下游應用企業協同攻關,力爭用3—5年時間在高端芯片、高端液壓件、超精密控制器、高端仿真設計軟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聚焦重點產業“卡脖子”技術短板,特別是制約工業母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高端醫療器械等高端裝備發展的技術難題,每年組織一批攻關項目,久久為功,補齊重點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年內力爭在超高模量碳纖維等方面實現國產替代。
四、抓項目,著力擴大工業和信息化有效投資。對照年初排定的項目清單,分類逐項跟蹤推進,全面做好要素保障和服務協調,加快推動各類項目早日開工建設、達產達效。一是加快推進列省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編制全省生產力布局圖,探索搭建項目南北轉移平臺,引導各地提高項目招引精準性。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組織推進好500個省重大工業項目、732個新增長點項目和1萬多個工業技改項目,確保工業投資總量保持全國第一。二是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年新建5G基站4萬座,完成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80億元以上。新建標識解析二級節點8個以上,確保標識注冊量、解析量、接入企業數等指標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打造1個省級數據中心產業示范基地,提升先進算力供給水平。三是持續推進智慧江蘇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圍繞數字政府、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培育遴選30項智慧江蘇重點工程、10項標志性工程,示范帶動市縣層面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加強重大項目跟蹤服務,建立重點工程、典型案例及服務機構名錄,形成清單化成果,面向全省進行推廣應用。
五、擴消費,著力激發和創造新的需求。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一是擴大綠色消費。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提升行動,加快推進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進程,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25萬輛以上,建設各類充電樁15萬根。深入推動綠色建材下鄉,加快綠色建材的生產、認證、推廣和應用,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建材。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規范發展汽車、動力電池等回收利用行業。二是擴大個性消費。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等服務型制造重點模式推廣應用,鼓勵制造業企業生產和消費環節對接,增強定制設計和柔性制造能力。推進生產制造流程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形成對消費需求具有動態感知能力的柔性生產模式,實現大批量個性化定制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三是擴大信息消費。發布《江蘇省信息消費重點領域優秀產品推廣目錄》,開展信息消費品牌創建活動,培育推廣信息消費重點領域優秀產品50項,組織開展智慧健康養老重點企業、優秀產品(服務)、示范街道、創新基地培育遴選,創建三星級以上信息消費體驗中心10家,力爭全年信息消費規模達6500億元。
| ||||
|